一、名詞解釋(選做4題,每小題5分,共20分,多選不給分)
1.誠言事件
2.彭博新聞社
3.自由主義理論
4.公眾輿論
5.現象級電視作品
6.行為定向廣告
二、簡答題(選做3題,每小題10分,共30分,多選不給分)
1.簡述邵飄萍的辦報活動及其歷史貢獻。
2.簡述新聞侵權的主要原因。
3.簡述創新擴散理論的基本內容。
4.簡述網絡短視頻的類型和特點。
5.簡述政治廣告的特點。
三、論述題(選做2題,每小題25分,共50分,多選不給分)
1.論述1949-1953年,中國共產黨對私營報業的整編與改造的過程與意義。
2.談談文化帝國主義理論。
3.試析人工智能對新聞傳播業的影響。
4.大數據、移動設備、社交媒體、傳感器和定位系統被認為是場景時代的五種技術力量。請結合相關的營銷理論或批評理論,闡述你對“場景時代”的認識。
四、分析題(每小題25分,共50分)
1.伊麗莎白·諾爾-諾依曼認為,輿論是“我們的社會皮膚”,它們是個人感知社會“意見氣候”的變化、調整自己的環境適應行為的“皮膚”;不僅如此,它又在維護社會整合方面起著重要作用,就像作為“容器”的皮膚一樣,防止由于意見過度分裂而引起社會解體。
評析上述觀點,并談談輿論傳播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。
2.雪莉·特克爾在《群體性孤獨》中提到的:" 我們為了連接,犧牲了對話。我們似乎在一起,但實際上在自己的氣泡里。" 中野牧在《現代人的信息行為》一書中提到 " 容器人 " 的概念," 容器人 " 是指為了擺脫孤獨狀態希望與他人接觸,但是這種接觸只是容器外壁的碰撞,不能深入對方的內部。
結合相關理論,分析社交媒體時代人與技術的關系。